沉没成本效应
来源
在即刻看到一篇文章《『干货』不懂点社会心理学,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广告人?》,里边提到了几个效应,其中包括沉没成本效应。
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已经发生,未来无法改变的决策成本。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,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。如果已经付出的成本大于维持现状的损失,人们会倾向于维持原状。
而对沉没成本理解最深刻的绝对是游戏行业,为什么玩游戏很容易就会上瘾?当用户还处于新手阶段时,游戏往往会安排一些简单的任务。这些任务通常很简单,轻轻松松就能够完成,而之后“通关”的难度会越来越大,但玩家们却难以自拔。因为当玩家在其中投入时间和金钱时,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,如果要求玩家放弃游戏,等于变相否认之前的努力,“弃坑”对玩家来说损失实在太大了。只好被迫继续游戏。而为了鼓励玩家保持活跃度,游戏运营方总会会提供各种礼包或是任务活动,不断提升玩家的付出成本,让他们更难以离开游戏。
定义
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,会用到“沉没成本(Sunk Cost)”(或称沉淀成本或既定成本)的概念,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。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(Prospective costs)作比较,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,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。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,做决策时仅需要考虑可变成本。如果同时考虑到沉没成本(这被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是错误的),那结论就不是纯粹基于事物的价值作出的。
举例来说,如果你预订了一张电影票,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。此时你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,就算你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,电影票的价钱算作你的沉没成本。
当然有时候沉没成本只是价格的一部分。比方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,然后骑了几天低价在二手市场卖出。此时原价和你的卖出价中间的差价就是你的沉没成本。而且这种情况下,沉没成本随时间而改变,你留着那辆自行车骑的时间越长,一般来说你的卖出价会越低(折旧)。
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,如果你是理性的,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。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,会有两种可能结果:
-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,但忍受着看完;
-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,退场去做别的事情。
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,所以不应该考虑退钱这件事情。如果你后悔买票了,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你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,而不是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。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,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。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,这样你只是花了点冤枉钱,还可以通过腾出时间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来降低机会成本,而选择前者你还要继续受冤枉罪。